全世界,最讲面子的,大概率,就是拥有所谓“东方哲学”的我们。如果故事背景置换到西方,或许就没有那么强的阶层冲突感了——程序员和送外卖,在他们看来大概率是差不了多少的,都是一份工作罢了,没有高低贵贱(尽管不是绝对,但其社会氛围如此)——就像《生活大爆炸》里的物理学教授们,业余时间也会去餐厅刷盘子讨些外快(或许还能偶遇马斯克)。

但国内现状呢?底层劳动者,会被高阶层人士如何看待?就算你是大厂高管,还有老板只当你是牛马呢!不能假装这些不存在吧?

所以,电影作品里老老实实地呈现“歧视”,有什么问题?难道要美化、掩盖“歧视”,当作“歧视”没发生?

反而是,《逆行人生》结尾对外卖员的拔高,倒是显得虚无缥缈了(不忍说是虚伪)。赤裸裸的现实面前,撕出血淋淋的一道口子,才能触及灵魂深处的真相。

片中有一段,当老高无意间看到全职在家的妻子在美甲店给人修指甲时,四目相望迅速又移开,体现了男主角复杂的情感,其中一个,叫做“怜悯”。不过,修指甲的,凭什么就要被“怜悯”?

还有个笑点极具争议——当老高接到一单送到前公司的外卖时,不想送,扭捏之际,另一位外卖员调侃说,“我们是送外卖的,不是出来卖的!”这句玩笑隐含意思是:送外卖更高级,无疑会让有些观众会不舒服——特别是女性。

这些桥段的争议,又回到“歧视”本体上了。要强调的是,影视剧里呈现“真实”和“丑陋”,只能证明塑造的角色有局限性思维,这不代表导演本身有歧视的意涵——徐峥甚至要借用结尾那段“获奖感言”以正视听。在创作中,徐峥想必都要谨守分际、小心翼翼。

反观同样表现阶层对立的韩国电影《寄生虫》,从上到下,从富贵人家到底层社会,一个都不放过,不假辞色,让阶层尖锐对立的残酷得到充分展现。

而《逆行人生》最后的阳光结尾,是徐峥作为中国导演对于送外卖为代表的劳动阶层持有的“平等”态度。这是国情决定的,既要你“力争上游”,还要你不能不“众生平等”——尽管现实并不如此。

因而,奉俊昊们可以一揭到底,徐峥们却不行。

不过,这么比较极为不公,题材不同,表达不同,层次不同,但我们想说的是——文艺作品就应该真实展现社会的不堪,而非刻意的美好。要知道,直面阶层对立的丑陋和残酷,才有可能打破固化的阶级壁垒——反之则一直沉浸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虚幻氛围。

在喜剧层面,《逆行人生》基本上没有了单纯挠胳肢窝的搞笑样态,很多笑点,都由情节推动——绝非像《港囧》那样的娱乐至死,也不像《泰囧》多靠夸张言行作为笑料。事实上,可以把《逆行人生》这部电影看作年初高分喜剧片《年会不能停!》的后传——大龄技术骨干从大厂被裁后的故事。

2024 iapples.cn 冀ICP备2022013768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