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好的故事构思下,“抓娃娃”却不见娃娃,孩子自我思想的缺失,令人心酸也发人深省。像电影中,马继业腿上的麻药,马继业出现的幻觉,孩子的想法不重要了。孩子失去自我,成为装在箱子里,等待被自家“钞能力”抓起来的娃娃,那么,叫“牛牛”和叫“马继业”的孩子不会有任何不同,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马成钢的继承人。

现实中,孩子不会成为夸张的试验品,却难免在一次次规划好的人生道路中,失去成为自己人生主角的勇气。

“沈马”组合再次以超强的喜剧表现力,为影院观众带去欢笑,也极好地诠释了喜剧外壳下包裹的悲剧。主题在逗乐的轻松中被凸显出来。

“从娃娃抓起”

喜剧片变“恐怖片”

电影经过多次改名,最终以《抓娃娃》之名开启点映,票房喷井,热度不断。这也反映了“从娃娃抓起”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是不过时的讨论话题。

电影中,沈腾饰演的土豪马成钢,对儿子马继业实行“没苦硬吃”“有钱说没钱”的“穷养方法”,将网络热梗“突然发现我的爸爸是富豪”的套路,具象化地搬上大银幕。马成钢在“戏中戏”的编排中,与妻子春兰(马丽 饰)化身“演员”,上演了一出育儿版“楚门的世界”的爆笑戏码。“喜剧片”变成“悲剧片”是常态,而《抓娃娃》更进一步,变成了网友讨论中的“恐怖片”。

这源于影片后段的飞快收束和上升主题。细节的输出,带来千人千面的解读。电影结尾,马成钢对儿子说:“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”;跑在马拉松比赛第三梯队的马继业,因为发现了“大批”瓶子,就偏离了比赛的轨道;夫妻俩最后还在说着“生个弟弟妹妹”的玩笑话。

电影的细节表达,用“欢笑”解构“现实”,使得观众在一个接一个的包袱里,自动顺下剧情。而夸张的喜剧元素下,观众还是发现了背后的恐怖。“恐怖”和“悲剧”的区别就在于,人们目前还无法预料到的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。“苦难式”还没探讨明白,“欺骗式”的话匣子又已经打开。“善意的谎言”,界限从来就不明确。“人生如戏”,但如果将孩子的人生按照家长的剧本来写,喜剧也难掩悲剧色彩,甚至脱离掌控,走向“恐怖”。

在电影中,马成钢和春兰,注重耳濡目染、言传身教,注重对孩子的“具体问题”进行“具体分析”。在日常生活中,也为孩子安排了很多运用所学知识,解决问题的场景。

在电影中看到这种方式固然可喜,可是将问题“简单化”“公式化”并不能解决问题。也能看到,在最终目标没变的情况下,所有的NPC都成了强调“最终目标”重要性的工具;一切的练习和运用,都是为达成“最终目标”服务。可笑的是,这也成为马继业最后,找回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口。

2024 iapples.cn 冀ICP备2022013768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