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样的情况甚至具有普遍性。

影视爱好者六六参与某看片后,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相关评论。她写道,影片质量并不过关,但这并不只是某流量主演的原因,而是和影片整体的剧情逻辑和导演的技术等等因素都有关。

第二天,她打开该社交软件,收到了三十几条消息。其中半数的评论给她安上了“粉籍”,说她对流量艺人太过溺爱,流量毁了整个影视市场。还有人叫她不要捧杀艺人,影片明明很好看,感谢制作团队的付出。提到影片架构问题的,只有两条。

“这是我流量最好的一次。但是很搞笑,无论是粉丝还是黑子,都在骂我,明明我只是说了实话,想讨论的更不是流量的演技。”六六感叹道。

当明星成为了最显眼的资产,其身上的争议标签,似乎比作品本身更容易被大众观众,也很容易成为模糊重点的工具。

第二个原因,在于逐渐变化的“关系”

如今支持人人“随拍随发”的技术和平台,让信息传播不再单向和滞后,积攒更多的单向崇拜,也让明星和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近。大众能够从各种文字、图片、视频中窥探到曾经觉得隐秘的角落,找到相对的真实和满足。

在此基础上,近年来艺人违法失德的事件频出,大众对明星日渐祛魅甚至出现了反抗情绪,对整个群体也带上了“必然塌房”的群体印象,也开始掌握了更多的权利。

针对艺人的讨论,从从前的私域、小社群走到了更自由的公域。每个人都有相对平等的发声权,沉默的螺旋越来越弱。对于劣迹艺人和劣迹角色,大众拥有了更多的问责权和倒逼能力,甚至能够通过C端影响和遏制B端的判断和行动。

2024 iapples.cn 冀ICP备2022013768号-3